对孩子从不说“不”,有悖教育原则
作者: 发布时间:6/24/2009 5:10:00 PM

   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是他(她)们生命体验的历程。作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空间,有责任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进行合理的教育。

    然而,有一种说法让现今的父母在效仿后很困惑,那就是“尊重孩子,让孩子自由成长。”于是我们对孩子开始不说“不可以了”了,否则让孩子不快乐,于是孩子们的问题又出现了。

    在隔代教育过程中,这些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曾有的困惑也出现了,由于舍不得而完全放弃了说“不”,孩子的问题同样出现了。

    社会当中有许多家长,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都用在了“伺弄”孩子身上,从穿衣吃饭,刷牙洗脸的常规服务到与孩子过“家家”“出去打仗”全权陪伴,整天乐此不疲的围着“天使”转,然而这样的表现却未给孩子带来实际意义的空间与快乐,相反,孩子很逆反。
    常常遇见这样的场景,家长为宝宝准备好了丰富的饭菜,然后把宝宝“请”入餐桌。可孩子皱着小眉头说我不爱吃这,不喜欢吃那,也许,有的家长会依孩子的意愿及时修改饭菜……
    在许多4岁—5岁幼儿的问调中,孩子通常不喜欢对他(她)有求必应的长辈。结论是超级大好人=没有力量。
    不时孩子说“不”,源于溺爱心理,溺爱过程心理亢奋,由此专注于满足孩子的成就感,忽视了自己行为的是非准则。
    还有一种做法是:难以拒绝孩子的各种要求,来用一些小手段去应付孩子,如:“赶紧把脸洗干净,一会儿谁谁看见就不行了。“我不能给你买冰糕,吃完以后你肚子就冻住了”等等。唯独不痛痛快快地说出“不可以”。
    从宝宝的心理分析,对他(她)们的百依百顺的长辈没有“力量”,而自己则是有力量的强大一方,可以掌握一切的一方。但在潜意识中,孩子心理需要力量的渴望,由于对方力量的限制反而使孩子产生安全感、权威感。
    这些家长有时只会呈现环境和条件的不允许,而坚决不会表达她们的不允许,在这些孩子的面前他永远扮演大好人,却于教育原则而不顾。
    许多截然相反的东西是相互依存的,从来没有听过“不”,就无法确认什么是“是”。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,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。
    如果一个孩子置身于一个偌大的游乐场,最为强烈的感觉,大多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体验,相反是有不安全的感觉或潜在恐惧。
    就如我们成人,关上卧室门睡觉前但单元的门未关会安全吗?因为单元门或卧室门的限制。
当我们参加培训时,许多的精彩也许你回来后会淡忘。但是关于“什么大忌”“杜绝什么”“如果如何其危害程度”你会洗耳恭听,不会忘记。
    因为只有确定了什么是“不可以”了,才能清楚。做事的法则是只要不做“不可以”。做其他的一定是“可以”的。
    因此长辈在不同的场合命令孩子“不能干扰其他人”“不可以用尖利的东西划家具”“不可以玩火”“不可以捡起地上的东西吃”“不可以咬电线”“不可以自己打开车门”“不可以自己取药吃”等等,实际上是对孩子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。
    在命令不可以的行为之外,你是自由的,安全的,孩子可以放心大胆的玩这其外的所有一切。
    这就是限制带来的安全感受。
人气:2181 收藏本页 打印 关闭窗口      



新闻管理 | 联系我们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5 未来强者幼教机构
冀ICP备18019764号
法律顾问:河北世纪联合律师事务所 张卫红律师